抓阄定员工去留, 如此管理太荒唐
项目撤销,岗位缩减,公司让员工抓阄定去留?以这样的方式解除劳动关系,法院会如何判决?近日,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给出答案:公司行为违法!(8月14日《工人日报》)
不得不说,这出闹剧太荒唐、太儿戏。抓阄定去留的本质,是把企业的责任转嫁给命运骰子的随机结果。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,用人单位因业务调整解除劳动关系时,须与员工协商岗位调整或支付经济补偿。然而,该企业却用抓阄来替代法定流程,不仅践踏了劳动者合法权益,更将严肃的劳动关系降格为一场赌局。当员工的职业命运被系于小小的签筒之中,企业管理者实际上是在逃避优化资源配置、合理安置员工的责任,把经营风险粗暴地转嫁给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体,这是赤裸裸的违法侵权行为。
此事件更揭示了企业管理水平的低下。应当说,项目撤销本可以通过岗位调配、技能培训等多种合理方案来妥善化解,可该企业却选择了最原始、最不合理的抽签方式,这充分暴露出其缺乏现代企业应有的制度化管理能力。管理者的无能,往往让劳动者来承担后果。
而法律判决的介入,正是对这种管理乱象的有力纠偏——赔偿金不仅是对受害劳动者的补偿,更是对企业漠视规则行为的严厉惩戒。
从更深层次来看,抓阄背后反映出企业社会责任的集体缺失。在市场经济中,企业不仅是追求盈利的主体,更是承载劳动者生计与发展的组织。当企业以如此荒唐的手段推卸安置员工的责任时,实际上破坏了劳动市场信任的基石。劳动者如果时刻担忧职业命运被一场抓阄颠覆,又如何能安心投入工作?长此以往,企业必将失去人才的向心力,社会也会因此累积更多不稳定因素。
法治社会绝不容许管理者任性妄为。法院的判决为劳动者撑了腰,同时也给企业行为敲响了警钟:劳动关系的解除必须严格遵循法定框架,任何背离公平原则的“创意”做法,都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。企业当以此案为镜,重建对劳动法规的敬畏,重拾对从业员工的珍视。唯有将法律、责任与智慧融入管理,才能筑牢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坚实基础。抓阄定去留的闹剧,以法律正义落幕。但个案之外,仍需制度监管与社会监督合力,杜绝此类荒唐事件再次上演。(文/木须虫图/朱慧卿)